2004年8月19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七艺节不赠票
票务改革造就“人民的节日”
本报记者 陈晓青/文 王志浩/摄

  电话、手机不断响起。随着七艺节的逼近,组委会里每一位工作人员不管何时何地,都要应付这样一种尴尬:他们手头没有一张门票,不得不一一回绝所有要票的亲戚朋友——“很多人都认为我们内部的人一定会有赠票,可我们真的一张都没有,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组委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前阵子帮朋友张罗着买了好些票,却把自己给忘了。可不,等想起来给自己买票的时候,票已经售完了。组委会的“内部人员”反倒没看得上戏。这可是今年七艺节上频频出现的新鲜事……
    
  过去,杭州人有一个“不好”的名声,就是无论看戏、看演出,“要票要惯了”。这回,杭州成了七艺节的主会场,仅国内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就有50台优秀新剧目激情上演,一些人心里早就打起了“小九九”——要不“坐收赠票”,要不想法子搞到“赠票”。不过这次,他们的“小九九”都落空了。
    作为七艺节的惟一承办方,浙江省人民政府除作好组织、宣传、演出等筹备工作外,在演出门票这一环节上也推出了一个新举措,即七艺节期间所有门票,一概需要自行掏钱购买,不允许出现“赠票”。这一招,不仅开了浙江省文化艺术票务市场先河,也是中国艺术节自开办以来的头一遭。
    省委副书记梁平波说,浙江要为艺术节留下一些好的机制。“七艺节拒绝赠票,就是想营造一个游戏规则——不管是谁,想看演出都要自己掏钱买票。”省文化厅副厅长吴天行说。
  一视同仁从记者开始
    业内人士都知道,浙江人每年的文化艺术消费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并非浙江人买不起演出门票,而是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不论是一年一度的西博会,还是大型文艺演出,总会出现组织分配或通过人情关系搞来的“赠票”。拿到“赠票”的有了这次还想下次,看演出如果自己花钱买票,反倒不正常了;没得到“赠票”的,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心理反差:为什么人家是免费看演出,自己却要自掏腰包?
    七艺节前,记者曾采访过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她曾说过,现在很多人不看戏,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不愿自己花钱看戏。眼下小百花在浙江市场的演出,大部分是定向创作,即通过政府红头文件硬性上演;或者通过剧目组寻找能承担团体购票的企业,演“专场”。
    面对不成熟的演出市场,浙江省相关领导希望以七艺节为契机,将浙江演出市场引向正轨。为此,“拒绝赠票”的点子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开始酝酿了。
    事实上,记者们成了最先感受到这场票务改革的人。在七艺节开幕前,组委会就给每一位记者发了一份“记者指南”,上面明确指出,摄影记者在各演出开场前10分钟内凭记者证进场采访,演出开始后必须离开;文字记者凭记者证和门票进场。也就是说,没有票,记者也是进不了场的。然而,所有的门票组委会概不提供,记者也得自掏腰包。
    组委会一负责人说,对人民日报、新华社、浙江广电集团等大型媒体,组委会提供了极少的套票,每家媒体一两套而已,但这些套票也都是组委会出钱买来的。像新华社来了6路人马,只得到一套票,他们也是自己出钱买了5套。
  拒绝赠票是动真格的
    其实,以前也曾提过“拒绝赠票”,不过不是因为拗不过“群众的呼声”不了了之,就是雷声大雨点小。这次的票务改革会不会也是说说而已?
    据了解,七艺节期间所有演出、展览的入场券都是从印刷厂直接送至票务中心,由票务中心根据座位好坏定出价格,然后送往各个销售点。其间,从票务中心到每个销售点都要建立账本,详细记录入场券的出入、张数等,并且责任到人——哪个环节出问题,就直接找该环节负责人,剧目演出部两位主要负责人则要对整个账本负责。而且,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有审计机关进行监督。
    七艺节期间的演出票由过去的分配方式全部改为自行购买。即便是各部门邀请的领导和专家,入场的票子也要各部门自行花钱购买,而不能申请分配。如此严格的票务营销,在浙江还是头一次。如果按照这样的售票方式,只要售出2/3以上的票,七艺节就可以赚钱了。
    记者昨日从票务中心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已经售出了超过90%的票。其中,两场德国柏林交响乐的票早在10天前就已售罄;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和茅威涛戏剧工作室演出的《藏书之家》,票已经售出95%多,只剩最后几张余票。
    为了方便广大消费者及时便利地购买七艺节演出门票,组委会开辟了4条主要销售渠道:一是网上订票;二是设置11185订票代理电话,提供送票上门服务;三是团购;四是各场馆的门口售票。除此之外,消费者还可以直接前往七艺节票务中心订票。
    另外,总投入达750万元的6台外邀剧目,由东海房产通过公开招标获得其冠名权和70%-80%的票务经营权,票务销售由浙江省演出公司代理,也坚持了没有赠票的原则。
  特价门票让市场有情
    为了贯彻“拒绝赠票”,七艺节推出了10%的低价票,一场演出门票的最低价只要20元。凡70岁以上老人、民工、待业者、残疾人、低收入者都可以凭老年证、暂住证、待业证等有效证明买到七艺节的特价优惠票。
    此外,组委会还特别考虑了在校学生的需求,并在七艺节期间专门为浙江大学、浙江省艺术学校的在校学生安排了《平头百姓》和《秋天二人转》等话剧、歌舞和越剧以及来自台湾的朱宗庆打击乐专场。
    另一方面,“亲情套餐”、“家乡人看家乡戏”、“大杭州大舞台”等优惠措施也纷纷亮相。“亲情套餐”实行“买二送一”。“家乡人看家乡戏”实行4张起购,票价6折。这个优惠面向外省在杭的打工创业者,适用剧目范围一般是地方戏,如河南豫剧《程婴救孤》、湖北楚剧《娘娘千岁》、西藏藏剧《卓瓦桑姆》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话剧团已经为云南省在杭的打工创业者准备了一份免费的大餐——明天,他们将邀请100名打工者在红星剧院观看话剧《打工棚》。“大杭州大舞台”也是4张起购,票价6折,不过这个优惠是面向杭州一些特定地域的市民的,包括三墩周边地区、萧山区、余杭区、滨江区和淳安、建德、桐庐、富阳、临安等地。
  民营资金给七艺活力
    以上这些低价票的推出,得益于七艺节的另一个好机制:引进社会资金。在《第七届艺术节筹资工作方案》上确立了这样一个筹资目标:积极利用艺术节的品牌资源,通过赞助、冠名、提供实物等途径,争取筹集社会捐款、赞助款1000万元。
    广厦控股创业有限公司捐赠了300万元,取得了开幕式的冠名权;中国移动通信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成为全程合作伙伴;杭州天腾环境艺术公司为开幕式免费提供了200万元的造雾设备;各地的艺术家奉献了180多件书画作品……七艺节筹集的社会资金已经超过2000万元,占了总投入的1/3,这又是艺术节史无前例的头一次。这2000万元中,还有一部分是企业和个人无偿捐赠的。如在七艺节开幕式之前,广厦集团就出资请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军人、教师等特殊人群免费观看了4场开幕式预演。
    有了社会的资助,票价降下来了,七艺节真正成为“人民的节日”。像《秘境之旅》,在其他地方演出时有过1200多元的票价,在七艺节上最高只售480元;像“德国柏林交响乐”这么高投入的音乐会,也能在七艺节上掀起观赏高潮。
    各界人士对七艺节营造的演出氛围寄予了厚望。组委会表示,拒绝“赠票”,是希望以七艺节为契机,培育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还是套用茅威涛对记者说过的一句话:文化体制改革,应该渗透到每一个文化消费中去。